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赴四川南充、广安两市考察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4-10-22 17:01:07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赴四川南充、广安两市考察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此文共5021字]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赴四川南充、广安两市考察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


6月4日至10日,按照市委的安排,由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市委副书记刘振国带领阳高、灵丘、云州三个拟脱贫摘帽县区及省扶贫办、市脱贫攻坚指挥部相关人员组成考察组,对南充市的阆中、西充、仪陇、南部以及广安市的武胜、广安区共六个市县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考察,通过实地考察观摩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详细了解两市在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易地搬迁、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第三方评估等方面的措施、经验及成效。

 一、南充、广安六县区脱贫攻坚基本情况

南充、广安两市同处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秦巴地区。南充9个县市中,有4个国家扶贫重点县、3个省级贫困县,有贫困村129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7.8万人。广安6个县市中,有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5个省级贫困县,2017年底有贫困村409个,贫困人口7.3万人。此次考察的南充市阆中、仪陇、南部和广安市广安区是国家级贫困县,武胜县是省级贫困县,西充是“不戴帽子”的插花贫困县。2017年南充、广安两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实质性突破。南部县和广安区成为四川省的首批两个摘帽县,南部县在接受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中,以漏评率0.05、错退率0.06、满意度97.82%的评估结果,位居全国28个退出县首位,是全国首批退出县中唯一的百万人口县;仪陇县“摘帽”工作已通过四川省级验收,正迎接国家第三方评估;阆中市是今年的计划“摘帽县”;武胜县的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8.9%降至到2017年底的2.6%;西充县的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9.5%降到目前的1.4%,为四川省脱贫攻坚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二、南充、广安六县区主要经验做法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充、广安按照四川省委“念兹在兹、唯此为大,百倍用心、千倍用力”的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目标,围绕如期稳定脱贫、巩固脱贫成果、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形成了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众志成城攻脱贫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有以下五方面经验做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是精准帮扶下功夫,实现分类施策帮扶。南部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逐户会诊,依据贫困户脱贫难易度分为A、B、C三类,按照“稳定示范户、提升中间户、攻坚困难户”的原则,进行点对点、人对人、面对面精准帮扶。

二是压实责任出举措,形成督查问责机制。南充市委挂出“脱贫攻坚作战图”,市、县、乡三级主要负责人按月、按周、按天调度,坚持日通报、周挂牌、月现场、季拉练,推行“日暗访、日通报”督查工作机制,坚持每天进村入户暗访、全程录像录音、原汁原味通报、全面跟踪整改,编印《每日快报》,梳理督促整改问题。特别是“日暗访日通报”暗访督查机制得到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肯定性批示。

三是产业发展重培育,推进产业带动就业。广安区逐村编制发展规划,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连线成片建设基础设施和发展增收产业,形成全域化发展格局,增强贫困地区整体发展能力。南充市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采取抓工业的理念和市场经济思维,引进大企业、建设大园区,以支柱产业带动特色农业发展,建立“扶贫保险+风险基金”的风险防控机制,全市1290个贫困村全覆盖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

四是基础建设补短板,政策资金统筹着力。南充市坚持把基础夯实作为脱贫攻坚的先决条件,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着力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难、用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均衡发展。广安区创新财政投入机制,注重资金统筹整合,进一步规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管理,有效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武胜县采取市场化机制,政府创建国有专业公司为脱贫攻坚服务,既解决了脱贫攻坚资金短缺的问题,又将利润反哺贫困群众。

五是扶志扶智强引导,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南充、广安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把“干群一家亲”活动作为红线贯穿始终,以“察民情、解民难、保民生”为主题,常态开展家访住夜、代办服务、扶贫济困、义工服务、送医进村、法律服务进村等“十大惠民行动”,以重拾“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的作风,以创建“四好”村、“四好”星级示范户为抓手,开展孝老敬亲、忠厚诚信、勤劳致富、创业自立、庭院洁美“五项评比”,形成了“户要干净、村要整洁、人要勤劳、心要感恩”的鲜明导向,做到扶贫更扶志、输血更造血,带领群众打响了一场脱贫摘帽的全民战役。

三、国家第三方评估在南充、广安评估工作特点

2017年7月国家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南充市南部县和广安市广安区脱贫摘帽进行了评估验收。第三方评估期间,评估组抽查乡镇、村、样本户(包括贫困户、非贫困户),访谈县、乡、村干部。评估工作纪律严明,一般不和地方上的干部有任何交流;评估情况实事求是,高度真实;评估检查范围广泛,南部县被抽查非贫困村占到了60%,非贫困户占到了51%,112万农村人口都是被抽查的重点对象;评估抽选样本全面,紧盯“边界、边远、边角”的“三边”地区,关注低收入村和没有贫困户的村,重点查低保户、残疾人户、五保户、易迁户、危改户等“五类户”;评估抽查方法灵活,北斗卫星定位,全程录音、拍照,录像取证,遥感卫星前后比对脱贫成效,随机调查、诱导采访、刨根问底、“杀回马枪”方式多样,无任何规律性和可预见性。南部县和广安区迎接国家第三方评估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接受评估绝不能弄虚作假,绝不能心存侥幸,也没有任何“操作”的空间,只有工作扎实才是评估最足的底气。

四、对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启示与建议

南充、广安两市区县脱贫攻坚真重视、真帮扶、真投入、真督查、真落实的“五个真”特点,让我们从中得到了重要启示,为我市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良好借鉴。

启示之一:领导重视是关键。四川省把精准扶贫作为头等大事、天大的事,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四次深入联系的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和联系的贫困户家中,了解住房建设、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等情况。南充市委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在人、财、物和干部选拔任用上全力倾斜。市委书记宋朝华率先垂范,每年选择一个当年摘帽的贫困县,重点联系其中一个村作退出村示范。2016年南部县脱贫摘帽,宋朝华书记利用三周时间,不分白天、晚上和休息日,只要有时间就深入帮扶村挨家挨户座谈,全村每户走访完就召开群众会、“诸葛亮会”,听大家建议,与群众综合分析全村产业发展,在全省寻求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帮扶,不仅让贫困户富起来,让产业也开花结果。南充市、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当标杆、起表率、做榜样,强化了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最关心的事”的政治意识、“最后堡垒”的攻坚意识和“冲在最前方”的责任意识。34名市级领导、142个市直部门分片包村、蹲点督导、靠前指挥、现场督战、一线攻坚,彻底消除了南充曾因2011年市委换届拉票贿选案的不良影响,全市政治生态环境风清气正,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启示之二:干部帮扶是保障。南部县成为全国首批脱贫摘帽的百万人口大县,主要是南部县委、县政府在脱贫攻坚上使天大的力、尽天大的责。县领导带头全县2万多名干部全部进村入户,除必要的人员留守单位为民服务开展工作外,只要是国家公职人员,包括农村教师、医生和国有企业,都要无条件下到农村,深入田间地头,走进户间村头,对贫困户结对帮扶。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逐户走访,罗列问题,帮扶干部下来分析研判,结对精准帮扶。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形成合力,通过“干群一家亲”活动,把边缘户、非贫困户、常居当地的外籍人口也纳入帮扶关注范围,全面普查,详细了解这些人生活生产条件,基础建设情况,开展拉网式的全帮扶,实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精准帮扶。群众称帮扶干部是“白天下村当家长、队长、村长,晚上回来当科长、局长、县长”。“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南部县帮扶干部不仅换来了群众的口碑,也提振了精气神,激发了为脱贫而战的荣誉感,由“要我帮”变为“我要帮”,对贫困群众由“为你做主”为“让你做主”,精神成为干部帮扶的最强动力。

启示之三:产业发展是根本。南充、广安扭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围绕“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目标,把发展产业作为“一次输血”向“长效造血”扶贫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广大贫困户和村集体可持续稳定增收。阆中市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引进杨氏果业、大北农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分区发展晚熟柑橘等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东柑、西椒、南果、北药”的特色产业格局,贫困群众通过劳务承包、入股分红、入园务工、返租倒包等方式,深度参与产业园区发展。南部县投入近30亿元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的同时,不忘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短期收入,因地制宜发展小庭院、小养殖、小买卖、小作坊“四小工程”,努力实现每个贫困户都有1-2个骨干增收项目。西充县把基层党建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形成“一建二定三管”的基层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提升了贫困群众劳动技能、保障了贫困群众最大收益。

启示之四:跟踪督查是推手。南充、广安强化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加强人大、政协协同配合,两地以党建促脱贫,以压实责任督查问责为手段,建立“三个一”调度推进机制、“日暗访日通报”暗访督查机制,开展多组织、多人次的督导检查,实行纪检、组织、扶贫“三方联动”考评问责推进机制,对未完成任务的地方和部门,坚决实行“目标考核一律一票否决、有关领导一律就地免职、追责问责一律从重从严”的“三个一律”问责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对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决做到问事必问人、问人必问责、问责必到底,把发现问题作为最大的财富,确保脱贫工作有序推进。

启示之五:内生动力是基本。南充把贫困群众作为脱贫攻坚的实施主体,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入手,以技能扶贫增强底气、以文化扶贫提升志气、以法治扶贫弘扬正气,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法纪教育、习惯教育、风气教育和脱贫光荣的自尊教育“五大专题教育”,实施助学解困、技术培训和就业培训的“三个一工程”,实现物质精神双扶贫,引导贫困群众形成了懂感恩、明礼仪、知奋进的良好氛围,贫困群众由“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群众内生动力激发了,对干部、对帮扶工作没了意见,群众满意度提高了。在南部县,评估人员面对老百姓发自肺腑的感恩,感动地说,又找到了当年八路军回根据地的感觉。民心成为最牢的基础。

结合大同实际,提出以下五方面建议:

1.以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为基础,加强组织领导。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按照“市县抓落实”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对照年初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我市应强化党政一把手的领导责任制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攻坚意识和责任意识,树好脱贫攻坚“风向标”。市级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带头联系指导包县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带头帮扶指导乡镇和贫困村,带动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访贫问计;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领导班子挂帅出征、挂图作战、挂责问效;村“两委”领导班子、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当好一线“指挥官”,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共同谋划发展思路,把脱贫目标细化到月、工作安排到天,对贫困群众开展好日常帮扶工作。

2.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重心,加大帮扶力度。群众满意度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驻村党员干部真正讲政治敢担当的实践检验。满意度取决于群众对扶贫帮扶的认可度。帮扶责任落实成效是由群众来评价和判定。要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如期摘帽,我市必须统筹帮扶力量,层层压实帮扶责任,按照《帮扶责任人员管理办法》,狠抓干部帮扶队伍建设。从提高群众满意度着手,让帮扶责任人都动起来,深入到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中去,问需求,知民意,解民忧,切实转变驻村帮扶层层递减,帮扶人员只驻村不入户,只入户不深入宣传党的政策,只入户不和群众一起算收入账,好事不落好的不良局面,努力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转化成群众的获得感。

3.以培育扶贫产业发展为目标,统筹政策落实与资金投入。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读书看病有政策兜底,安全住房有国家补助,最难的还是培育脱贫致富产业,为群众找到一条持续增收的路子。我市应加强对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大对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力度,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建立风险防控基金,引进龙头企业和社会资本,统筹资金使用,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深度融入产业发展园区,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要瞄准基础短板,对照脱贫标准,建立各项指标部门认定联系机制,推进扶贫政策落地与资金投入,着力兼顾完善贫困村、非贫困村必要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解决群众期盼强烈的民生工程,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4.以问题整改为导向,狠抓督导巡查。“开会千次,不如暗访督查一次!”工作落不到实处,再好的安排部署都是做无用功。暗访督查,就是检验工作是否真正落实到位的最好量尺。我市应进一步完善督查巡查机制,建立熟悉扶贫政策、敏锐发现问题、精准开出处方、敢于较真碰硬,能吃苦、能战斗的督导队伍,规范暗访流程,加大通报、问责、媒体曝光力度,向作风漂浮、工作不实等问题全力开火,实行对帮扶责任人、帮扶单位主要领导、帮扶责任人管理主体的责任追究制度,有效解决少数县区党政包乡包村领导只挂帅不出征,不重视脱贫攻坚工作;部分工作队只挂名不出力,一问三不知的不良工作状态,以暗访倒逼干部去下“绣花”功夫,把工作往实里做、往细里做、往深里做,有效推动脱贫攻坚政策得以精准落地落实。    

5.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出发点,强化群众教育。脱贫攻坚战最难攻破、最让基层头痛的问题,是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帮扶干部带动不足,贫困群众缺乏内生动力,就会出现“等靠要”的怪圈。我市应从帮扶干部思想教育入手,转变帮扶干部认为只要让贫困户一时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就尽到责任了的错误思想,开展感恩、法纪、风尚和自强等系列教育和“干群一家亲”活动,察民情、解民难、保民生,实行惠民行动;要重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宣扬“懒惰致贫可耻、勤劳致富光荣”的理念,引导那些存有“等、靠、要”思想的贫困户提升自身发展动能,将帮扶的落脚点始终聚焦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以产业发展红利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激发脱贫内生动能,带领群众一起脱贫摘帽致富。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赴四川南充、广安两市考察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此文共502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