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近期专题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在合肥4个城区中,包河区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民,是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融入城市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广大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基础格局。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大圩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省首批农家乐示范点”、“安徽省生态建设示范点”、“安徽省环境优美乡”等称号。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沈福、磨滩、董城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大圩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着改善。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我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传统农业反差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矛盾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一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适应滨湖大城市建设对环境容量的高标准要求,把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生态板块,加快建设以湖区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服务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湖区。继续深入开展“绿化大会战”,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彰显包河区“滨水生态、绿色氧吧、城市花园”的特色与亮点。加强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巢湖河流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大治污力度,强化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推进十五里河、塘西河、巢湖沿岸的人工湿地和生物净化设施建设,逐步在集中居住点推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品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育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南部农村区域延伸,加快农村电网、供水管网、信息网络、商业网点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道路对接,加快推进村庄内部主次干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形成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以大圩土地整理项目、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大圩防洪达标工程、大小张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涝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加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实施村庄整治工程。
全面启动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深入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六清理三绿化”活动,切实改变中远郊腹地农村、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脏乱差”面貌,力争通过2年时间的努力,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乡村,实现“沟渠净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的目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实施农业园区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推进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在发展方式上,以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发展重点上,重点抓好东大圩、牛角大圩、马圩以及大张圩等4个圩区功能开发,根据各个圩区的产业特色,东大圩着力打造“滨湖后花园”和“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牛角大圩结合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设施园艺种植业和高端服务业;马圩以绿色港湾公园建设为龙头,建设集人居、度假、游憩于一体的生态水岸公园。义城镇大张圩以万亩速生林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林种林养经济,着力建设市民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
五是实施旅游营销工程。
从营销包河的战略高度,深度挖掘区域农业旅游文化资源,打响“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三大节庆旅游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开发农业休闲娱乐、观光垂钓、采摘体验等旅游产品,延伸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礼品,丰富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品位。突出宣传滨湖、营销包河,通过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游客走进滨湖,感受包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强势崛起的发展潜力。
六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加快农民素质提升,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建筑业、商贸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让失地农民接受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洗礼,把农民逐步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的联系互动,直接为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技术、营销等服务,提高农业生产和营销水平;通过宣传引导、教育培训和培育典型,切实提升农家 ……此处隐藏3095个字……型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核心环节抓紧抓好。
(二)优化农业结构,大搞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
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标志。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越高,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就越高。因此,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突出抓好甜叶菊、烟叶、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建设。[1]争资建立一个甜叶菊良种繁育基地,确保为农户提供优良种苗,并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化。[2]按照“一基四化”的模式要求,搞好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正确引导农户按照“烟农自愿、进退自由、管理民主”的原则组建合作社,新建一个烟叶复烤厂,对烟叶进行深加工。[3]加快培育无公害蔬菜生产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民致富。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生产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力保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通过争取国土整理项目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主干排水沟道的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渠节水改造工程、渠道砌护工程,试验引进利用脱硫废渣改良盐碱地的新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以突出建设大村庄、逐步缩减分散的小村庄、重点规划建设中心村为方向,引导农民加快住房和居住环境改造步伐。继续加快农村道路、清洁能源、安全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所有村庄的人饮安全工程,实现组组通柏油路、通有线电视的目标,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9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户用沼气入户率达到30%,农村主干道路硬化率达到90%,农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8%。
(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品牌,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化的重要支撑。针对赣区农产品龙头企业少,城市化水平高的实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利用“三资”开发农业,重点建设一批烟叶、蔬菜、畜禽等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走“龙头+合作组织+农户”的路子,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个体经营户,重点扶持升产品质量和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辐射带动力。加强产业链条的前后延伸,以一个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前后相关加工企业的发展,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企业和农户对接,通过企业实现农户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严格按照商品质量标准生产、分级包装上市,创出自己的品牌,提高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五)加大农技推广力度,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结合赣县农业发展实际,继续深入开展 “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扎实推广普及常规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温室蔬菜种植、植物病虫害防治、保护性耕作等实用技术,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提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水平。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成果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科技服务组织进村、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着力解决乡镇农技人员服务手段落后、知识老化等问题,提高新技术、新品种等推广到位率,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建立健全农业部门科技服务机构,配足配强农技人员,加强乡镇动物防疫站防检队建设,解决重大动物疫病防疫问题,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联结农民与企业、农民与市场的重要纽带,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强有力的抓手。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培育壮大蔬菜、水产、果业、运输、劳务等协会,逐步完善协会工作制度,进一步扩大协会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服务,吸引更多的加入合作组织,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开展包括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运输、销售等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在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带来一些新信息和新技术,使农民能紧紧围绕市场的要求,有效调整种养殖品种,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力争到“十一五”末,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达到60%,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七)依托区位优势,开发建设“农家乐”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
“农家乐”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要进一步拓展农业领域,根据赣区农村靠近城市的城郊型特点,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以“青青农庄”、“滴水山庄”“农家乐”为龙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不断探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力争用3—5年时间建成几家集生产、生态、观光、就餐、娱乐、休闲、旅游、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农庄,有效转移当地富余劳动力,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的愿望,推动赣县旅游业快速发展,精心打造中心城区农业观光旅游的新亮点。
(八)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形成持续推动的力量源泉
农民是现代农业的实施者,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只有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思想新”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把农村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因此,要继续大力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落实培训资金,创新补贴形式,健全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坚持务农、务工两种培训一起抓,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和二三产业务工技能。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使新一代回乡青年全部接受各类专业培训教育,提高就业和劳动技能;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风尚,结合形式多样的农村文体活动和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远离封建迷信,弘扬新风正气,杜绝歪风邪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脱离愚昧无知,逐步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九)突出新型机械的推广应用,强化社会化服务,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虽然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层次较低,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需进一步加大财政对购置新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加强新机具、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积极开展农机手培训、农机具维修和组织农业机械跨区作业等配套服务,大力推广水稻栽插机械化、化肥深施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机械化、农产品机械化烘干、农产品机械化加工、机械化养畜(禽)等先进实用机械化生产技术。力争到“十一五”末,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各类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