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时间:2024-10-22 17:06:03
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此文共15226字]

第一篇:深入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刘是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改革不合时宜的干部制度提上了日程。党的十二大,以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为突破口,揭开了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序幕。20年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努力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使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和完善干部退休制度,干部能上能下取得初步进展

80年代初,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倡导下,建立并实行了干部离退休制度,从而为实现新老干部正常交替、保持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现在,到达任职年龄退休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的习惯。在1998年的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和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就有495名省部级干部从领导班子中退下来,有17名正部长级干部担任副部长级职务,有28名副部长级干部担任国家局副局长级职务。截止目前,全国已有离休干部180万人,退休干部900万人。这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各地在解决干部能上能下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有的通过科学界定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标准,进行严格考核,准确认定不胜任现职的对象;有的通过建立任期制,推行干部聘任制和试用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有的在党政机关中层干部中实行竞争上岗等,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已深入人心,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摆上了各级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明确目标,采取切实措施保证规划和目标的落实,改变了一些领导班子年龄结构不合理,部分领导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年龄偏大的问题,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断改善,活力明显增强。这次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新提拔进省部级领导班子的优秀年轻干部达399名;省级人大、政府、政协班子成员中45岁左右的由17人增至39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82.2%、95.2%和86.8%;国务院组成部委正副职98.5%具有大专以上文化。

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逐渐规范化、制度化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和党的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1986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通知》。此后,中组部根据这个《通知》精神,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作出了多项具体规定。1995年,中央制定颁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这个《条例》既坚持了我党历史上选拔任用干部的优良传统,又总结了新时期选人用人的新鲜经验。《条例》颁布之后,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认真贯彻实施,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相应的《细则》及配套措施,改变了过去在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工作中制度不健全、一些方面无章可循的状况,提高了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选拔了一大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领导干部。同时,随着《条例》的深入贯彻,对抵制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干部工作中的民主程度和公开程度大大提高

20年来,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各级党委在干部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提高群众参与程度,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无论是选任还是委任、聘任的领导干部,各地普遍采取了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意测验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和支持群众荐贤举能。1992年起,中央组织部大力推广吉林省公开推荐与考试考核相结合选拔领导干部的经验,各地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规模不断扩大,工作进一步规范。据初步统计,到1997年6月,全国先后有29个省区市公开选拔厅局级领导干部400多名,县处级干部4700多名。一些地方,还把群众参与了解、监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作为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了有关制度。如黑龙江省大庆市、江苏省宿迁市,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即对党委常委会讨论拟提拔任用的人选,通过媒体或公文向社会或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期限内进行公示,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反映,接受群众监督。

四、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

各地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要严格考核干部,并且把它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的要求,研究探索新时期干部考核工作的新方法,通过对干部德、能、勤、绩等方面的严格科学的考察,尤其是干部工作实绩的考核,全面准确地识别干部、选任干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的力度明显加大。1995年,中组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县(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的通知》,同时在全国选择了9个地(市)共140多个县进行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河北、内蒙古、云南、宁夏等地已在全省(区)范围内开展了实绩考核工作。通过实绩考核,激发了党政领导干部争创实绩、建功立业的积极性,推动了干部能上能下工作的顺利进行。河北省自1995年以来,就有170多名县(处)、地(厅)级干部在实绩考核中被降职或免职。1996年,在中央指导下,中组部首次对全国107年省部级领导班子进行了届中考察,共考核了987名省部级领导干部。不少地方和部门对地厅和县处级领导干部也进行了届中考察。这项工作的开展,加强了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改变了以往存在的不调整领导班子就不考核的状况。同时,各地还对完善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总结各地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中组部制定下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届中、届末考核制度,推动干部考核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五、干部交流工作逐步规范,范围逐步扩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实行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的决定》的要求,积极推进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加大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易地交流工作的力度,不少地方实行了党政一把手和组织、纪检、监察、公检法等重要部门领导干部的易地任职。在这次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和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有108名省部级干部交流任职,其中有22名省区市党政正职交流任职。新提拔的副部级干部交流面达到30%。山东省在地市党政班子换届中,一把手交流面达79%以上。1998年底还在16个省区市推荐29名地厅级干部在全国范围内交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组部有计划有步骤组织的第一批地厅级干部跨省交流。这些年来,不断从中央、国家机关选派干部到地方、到老少边穷地区任职或挂职锻炼,从地方和少数民族地区选派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增长了干部的实践经验,加大了 ……此处隐藏10915个字……研究和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科学的实绩考评体系,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机制胜人制。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如同指挥棒,决定着干部工作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我们围绕考评内容、方式、对象差异性、群众满意度、考评结果运用等五个方面做文章。

1、完善考评内容,体现科学发展新导向。完善考核内容是搞好考核工作的基础,考核目标定的过高,就会打击干部工作积极性,丧失完成目标的信心;目标定的过低,就会削弱干部的创新意识,使之产生惰性。因此,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领导,确定不同的考核目标,建立了《xx市各级领导干部考核项目和指标体系》,考核内容做到了凡是能量化的指标都进行量化,不能量化的内容通过民意调查进行评价,切实增强了考评体系可操作性、导向性、前瞻性和准确性。

2、创新实绩考核评价方式,力求考核过程公平公正。严格遵循“删繁就简、便于操作、突出可比性”的原则,完善了《xx市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与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增强工作程序的透明度,确保考核结果的真实性,提高考核工作的公信度。 1

一是改变“以gdp增长代替经济建设”、“以gdp论英雄”的理念。正确评价干部实绩,我们坚持既看数字,又不唯数字,破除一味追求“唯数字论”的倾向。二是强化“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理念。加大群众满意度指数在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并以此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实绩以及干部日常表现情况的重要参数,这样既解决了考核评价结果失真失实问题,又解决了一些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对人民群众负责的问题。我们还把在全市开展的“三进三同三送”、“三万”、“村头办公”等活动纳入领导干部实绩考评之列,让群众打分让大家评价,促进了各项活动有效开展。

3、注重考评对象的差异性,完善考评标准。实行分类分组百分量化考核,增强考核的可比性。我们制定了各部门职位分类说明书,以此作为考核基础;科学确定各部门年度工作任务目标,作为考核的依据,同时为各类别单位制定总分为100分的考核指标权重,并给每项考核指标赋予不同的分值,使考核指标能够充分体现不同单位的职能特点。同一单位不同岗位设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如正职侧重考核知人善任、统筹协调、应对复杂局面等能力;副职侧重考核参谋助手、组织协调等能力;一般干部注重考核其吃苦耐劳以及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量身订制”设置考核指标,加大了考核标准客观性、准确性、有效性。

4、扩大考评民主,建立群众满意度测评体系。整合各方面资源提高考核质量,扩大考核民主。考评中,我们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避免多头考核、

重复考核,进一步整合考核信息资源,充分运用巡视组巡视、经济责任审计、人大评议和行风评议等工作成果,更加全面地掌握考核对象的有关情况。通过媒体参与、电话随机、问卷、网络等公开形式,让公众的评价在绩效考评中占有重要比率。这样,有效改变了上级“一锤定乾坤”的状况,真正让职能部门“围着群众转,围着企业转,围着发展转”。我们还把在全市开展的“三进三同三送”、“三万”、“村头办公”等活动纳入领导干部实绩考评之列,让群众打分让大家评价,促进了各项活动有效开展。

5、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让科学发展实绩突出、埋头苦干的干部受到重用。通过加大年度考核结果使用的力度,把年度考核结果真正作为工作人员奖励、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的重要依据,制定了可操作性较强的考核结果使用的具体规定,并切实落实执行,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创业激情。把干部的工作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做到“有为的有位,无为的就无位”,使那些那些能打开工作局面、个性鲜明的干部得到重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会干事的有地位”的用人氛围。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健全干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工作效能

激励约束机制是由激励目标、激励办法、约束手段及运作程序等要素构成,是一个互相联系的庞大制度体系,我们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加大教育激励。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推进干部作风转变的关键点,着力解决不敢试、不敢闯的问题,努力在全市广大

干部中形成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良好风气。一是确立更高目标,引领思想解放。教育广大干部破除“傲气”、“懒气”、“怨气”和“暮气”,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以更好更快发展为取向,向好的学、与快的赛、同强的比、和高的争,冲击极限,超越自我。二是立足后续发展,抓好培训激励。建立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机制,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提升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依托市委党校这个教育平台,办好春秋两季干部主体培训班、加强“学习超市”建设,三是注重能力提升,强化实践锻炼。逐步推行机关干部到基层锻炼,基层干部到市直部门锻炼,干部交流轮岗锻炼。

2、强化关爱激励。一是优化物质激励。在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建立完善了一套既兼顾公平、更注重效率的利益分配体系,切实把干部的收入与岗位职责、业绩贡献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分配靠技能、收入凭贡献”的激励竞争机制,增强物质激励约束力。二是倾注感情激励。各单位主要领导通过主动走访关心干部的身心健康,尽心尽力解忧难,从与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细微之处做起,设身处地为各类干部解除后顾之忧,通过细致的个性化服务,让组织的关怀转化为干部干事创业的巨大动力。三是用好岗位激励。打破干部“顺向”交流的潜规则,实现乡镇与市直部门之间的对等交流,实现干部的合理流动,以岗位的变化激发干部的积极性。

3、用好倾斜激励。确保基层干部队伍的长期稳定,关键是要情系基层,关爱基层,坚持工作重心向基层转移、干部调配向基层倾斜、组织关爱向基层倾注,构建良性的基层干部激励

保障机制。一是政治上有盼头。树立重基层的用人导向,重点面向基层干部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优秀干部进入领导班子,对长期在基层工作尤其在艰苦环境下取得较好成绩的干部,予以优先提拔使用。二是工作上有干头。在培训提高、评先评优上向基层倾斜。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和领导干部谈心制度,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形成重基层、强基层的良好氛围。三是生活上有想头。在经济待遇上向基层干部倾斜,通过建立基层干部专项激励资金,提高基层干部收入。在保持工作连续性的前提下,加大对偏远乡镇领导干部的交流力度。对在偏远乡镇工作多年、家庭确有实际困难的,酌情调到市级机关或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街道工作,切实解决“机关干部不愿下基层,基层干部思想不稳定”的问题。

三、明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工作思路

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全面系统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在全市推行领导干部民主推荐“两推一述”工作;探索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定期考核制度,建立考核举报、考核申诉、考核结果反馈等制度,改进完善实绩考核方法,加大考核结果运用的力度;探索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的制度和办法,制定和细化有关标准、程序,加大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工作的力度,不断提高xx市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

《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此文共1522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