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读《三国志》有感共含8篇,由的会员投稿推荐,小编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读《三国志》有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三国志》有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语文,是我们从小到大都一直密切接触的学科,不光因为素质教育时的课程设置,更因为它与我们生活中的交流、表达和思考都密切相关。因此,在我看来,语文素养,既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可以在分数上得以体现;又指人们对语言这一载体所传达的思想及内涵的理解与领悟,能够在精神上得以反映。
而如何提升语文素养,或许是每个老师、家长和同学都思考过的问题。课堂有效教学这一途径不错,因为相对于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都不完善的学生们来说,老师们经过了多年语文素养的积淀和教育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引导与启发,也带动了学生们的思考与知识架构;社会生活实践这一途径亦有可取之处。因为培养语文素养的目的,绝非用以空然的“纸上谈兵”,而应在语用上有所实践。在实践中,语文因沟通而愈发精炼,因表达而愈发准确。语文的学习与语文的实践可以和谐统一,可以相互促进。
因此,课堂有效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都是提升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我认为,相较于前两者,课外大量阅读对于提升语文素养有着更重要的意义。首先,从三者的比较来看。课堂教学如若有效,大抵不会只拘泥于条条框框的被动背诵,应该涵盖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对同学们思考的引导,而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课外大量阅读中得以延伸,只有经过了自己在阅读中的思考与感悟这一环节,才能真正的参透文本与其背后的内涵,才可以达到语文素养进一步提升的目的。课本的篇目只是一个指引,深度与广度,都需要在课外的大量阅读中获得。
正如《三国志》所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大量阅读甚至可以对同学们形成思考力起到直接且根本的作用。课外大量阅读绝不仅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补充,它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归宿。于闹市中读书,博闻强记,文学素养令人赞叹;杨绛先生每日阅读量达数万字,饱读诗书,成为人人敬仰的文学大师。
就课外生活实践来说,人是需要群体生活的社会动物,我们几乎时时处在与人沟通和交流的之中,课外实践不缺时间也不缺机会。反观当下人们的阅读生态——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在时有时无的惰性中,又有多少人能以阅读为习惯、为己任呢?更何况,在浩荡的信息大潮的冲击下,碎片化阅读挤占了大多时间,大量阅读面对着各种注意力分散和挤占的考验。因此,在当下,为课外大量阅读正名,更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
况且,课外大量阅读本身,就是一件足够美好和足以提升语文素养的事。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遇见”,这种遇见,是以文字为桥梁的惺惺相惜,是以纸张为媒介的心灵接触,更是以阅读为契机的思考共鸣。而这些,都让语文素养的提升变得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育人、求识的目的也恰在于此。
是的,对于语文素养还仍待提升的我们来说,亦需要大量的阅读,通过细致阅读来体会文字的质感,通过潜心阅读来锤炼思考的深度,通过阅读,体会真正的“诗意栖居”与切实的素养提升!
第2篇:读《三国志》有感下面由的作者为你提供读《三国志》有感的写法。
在《三国志》里,记载诸葛亮是一个聪明的人,但在赤壁大战中,诸葛亮错用关羽,而关羽还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不杀之恩,结果放虎归山,曹操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后在驻守荆州的人选上,他又错选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
在这两次事件中,其源都出自于两次错用关羽,且皆显示出了诸葛亮的错用人。从这说来,诸葛亮并非聪明的人,而一些古人虽都被记载为聪明的人,但其实并不一定聪明。
与诸葛亮同时期的周瑜聪资过人,帮孙权打的胜仗也不少,也同时被史书记载为聪明人,打他却因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而打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尔后含憾而死。这妒忌之心乃兵家之忌,周瑜犯了忌而死,还能说周瑜是个聪明人吗?
答案是不能。越是聪明的人就越容易陷入泥潭,正是因为他们的智慧多了,负担也就重了,也比一般人要易陷、深陷。聪明的人自然就思维活跃,想的自然也就多了,想的多了自然也就越容易犯忌、犯错。而普通人想法不想他们那么复杂,看事情更简单些,有些忌讳、错误也就比聪明人更易避免。
而聪明人不聪明往往是他们不能善观,善用和善弃他们的聪明。
善观,即善于观察当前事件和局势,诸葛亮两次错用关羽的做法就是个实例。他明知曹操对关羽有恩,而关羽怀有还恩之心,却依然让关羽在华容道上把关。如果当时诸葛亮大观局势,观察到了这点,让关、张或关、赵二人位置互换,便可使得关羽还恩,又捉住了曹操,岂不两全其美?遗憾的是聪明的诸葛亮没有聪明地做到。
善用,即善于使用自己的聪明,在这点上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就是个例子。
福特研制出了第一部属于自己的汽车引擎,后来又推广了汽车,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汽车事实,身家亿万。福特也因此被冲昏头脑,变得骄傲自大,不汲取别人的意见,最终使得公司惨败。
如果福特能够善用聪明使头脑冷静思考,善用聪明不犯骄傲自大的忌讳、不犯错,事情也许就会从另个方向发展了。周瑜亦是如此,如其善用才智使之第一时间意识到忌与错,便可避免犯忌、犯错以至死亡了。而这聪明的二人也都没能聪明地做到。
善弃,即善于放弃他们的聪明。当聪明过多时便是负担,就像聪明的思维虑事一样。而这时懂得去放弃些聪明把感情和思想放空,以空白的角度,客观全面的去观大局,切小意,才是最理智的。的确,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经历的人多少会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但这不正是更考验他们的善弃吗?
只有善弃了再加上善观和善用,才是真正的聪明,才会却得理智的成功。只是令人叹息的是他们都没聪明地做到,只得让人感叹:聪明人也不聪明啊!
第3篇:读《三国志》有感读《三国志》有感范文精选系列,如果你喜欢可以下载全文。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炎热的午后,心情有些烦躁,坐在书桌前胡乱翻腾着,随手抓了一本书,翻开,映入眼帘的一行字,深深吸引了我“当先一人,资质风流,仪容秀丽。”我知晓,这便是你——公瑾。
论起三国,无人不知那“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般潇洒的诸葛亮;无人不晓那“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般威武的关羽:无人不怨那“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般疑心的曹操,却认你是嫉妒小人,我不以为然,而今,在《三国志》中便看到了真正的你。
谢承《后汉书》中曾曰道;景字仲向,少以廉能见称,以明学察孝廉,辟公府。试问这般孝顺廉洁的你怎么会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嫉妒他人之事?
孙策死后,东吴风雨飘摇之际,你第一个站出来,尊孙权为主上,帮其稳定人心,巩固江山。如若你有私心,大可以自己登 ……此处隐藏3033个字……义,从英雄到奸雄
——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有感 读正史,往往使人感到味同嚼蜡,历史的长河湮灭了太多鲜活的人物和故事,读演义,却使人大呼过瘾,虽然是虚构的故事,却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模糊了文学戏说与历史真实之间的界限。演义与正史,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元末明初小说家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而《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两本经典都是在向读者记述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但两本的风格却不一样,一本是生动形象的演义,一本是忠于事实的正史。通过阅读他们,便会发现截然不同的现象。 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曹操这一经典人物的形象。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众所周知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然后又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他的贪欲和权势欲在《三国演义》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的人生信条巧妙隐藏,用“假仁假义”网罗人才,为他所用。在《三国志》中,作者着力描写曹操的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表现曹操的旷世奇功和济世之才。同时,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
一、《三国演义》中曹操之简历
(一)姓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
民族:汉
籍贯:沛国谯郡
家庭住址:不详
(二)身高:七尺
相貌:细眼长髯
性格:有权谋,多机变
(三)学历:不详
特长爱好:好游猎,喜歌舞,游荡无度
职业:
第一份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第二份职业:除洛阳北部尉;
第三份职业:顿丘令;
第四份职业:因黄巾起,拜为骑都尉。
(四)家庭与社会关系
社会背景:中官显贵
祖父:曹腾 中常侍 费亭侯
父亲:曹嵩 本姓夏侯氏 曹腾养子
叔父:姓字不详
伙友:不详
师傅:不详
二、《三国志》中曹操之简历
(一)姓名:曹操,字孟德。裴松之在做注时,引用了吴国人所写的《曹瞒传》一书中的有关记载,说曹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
民族:汉
籍贯:沛国谯郡
家庭住址:京都洛阳
(二)身高:未记载
相貌:未记载
性格:少机警,有权数
(三)学历:不详
特长爱好: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职业:
第一份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第二份职业:除洛阳北部尉;
第三份职业:顿丘令;
第四份职业:征拜议郎;
第五份职业:因黄巾起,拜为骑都尉。
(四)家庭与社会关系
社会背景:汉相国曹参之后
祖父:曹腾 中常侍大长秋 费亭侯
父亲:曹嵩 曹腾养子 莫能审其生出本末。裴松之在做注时,引用了吴国人所写的《曹瞒传》一书中的有关记载,说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叔父:裴松之在做注时,引用了吴国人所写的《曹瞒传》一书中有关曹操智斗叔父的故事,后为罗贯中直接采入《三国演义》第一回中
伙友:未记载
师傅:未记载
(五)时人评语:世人未之奇也
梁国桥玄、南阳何颙: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许邵:裴松之在做注时,又引用了孙盛的《异同杂语》中一条记载,“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三、历史与演义之不同
从这样两份简历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在正史《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
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通过阅读《三国志》,我们可以发现这本书主要弘扬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他机警聪明,有孝行,是个旷世奇人,具有济世之才,陈寿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而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塑造成了放纵不拘、奸诈无信、自私残酷的乱世奸雄这一反面人物,并且在后世我们对于曹操的形象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看法。
通过阅读,会发现这两本书的主要区别有三点:
一是体例不同。《三国志》是史书,是对三国历史的较为客观的叙述。而《三国演义》则是历史小说,是对三国历史的人为演绎,其中加入了很大成份虚构的内容;
二是成书时间不同。《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初年,距离三国很近,因而可以保证这部史书的真实性。而《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掺入了大量民间传说;
三是承续关系不同。陈寿写作《三国志》依靠的是他自己多年收集的历史资料,而罗贯中撰写《三国演义》则主要取材于《三国志》。也就是说,《三国志》是《三国演义》的母体。
除了曹操从英雄变成奸雄外,在《三国志》里那个文韬武略、心胸开阔、英雄豪侠的周瑜,到了《三国演义》里却成了心胸狭窄、疾贤妒能的“小气鬼”。 《三国志》中,周瑜从小就多才多艺,年青时就精通音乐。只要奏乐有错误,他必定会发现,发现了就一定会加以指点,所以当时有民谣说:“曲有误,周郎顾”(周郎会发现,可以请周郎指点指点)的说法。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吴抗曹,这个战略起了关键性作用。但是整个战役的指挥计划者实际上是周瑜。周瑜在说服孙权上起了重要作用,而《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激将法激的;利用火攻是黄盖提出来的,后来都改成诸葛亮,这些都是出于突出诸葛亮这个主要人物的创作需要。突出了罗贯中对诸葛亮的喜爱,小说中周瑜的性格特点主要是心胸狭窄,特别忌妒诸葛亮。这是小说为了使不同人物性格区别鲜明的创作需要。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不可当真,“三气周瑜”当然就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的。
不论是曹操,还是周瑜,亦或是其他人,我们都不难发现正史和演义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正史更加的客观公正,目的是将事实记录下来,而演义更多的表现了作者的主观因素,并且会带有一定的时代感,作者写小说的目的更多的是借历史故事反映他所处的年代的问题。同时,为了创作的需要,会将很多事件细化,而在细化的过程中也就加入了虚构的成分。
虽然两本书不同,但通过阅读《三国志》使我更加认识了真正的历史,真正认清楚了历史人物。同样地,《三国演义》因其艺术等手法,会更加吸引我们去阅读。不论是正史,还是演义,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是英雄,还是奸雄,需要我们在不同的书中去寻找。
的小编希望你能喜欢以上8篇读《三国志》有感范文,你还可以点击这里查找更多读《三国志》有感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